生物制藥中的過濾可以根據其目的、原理、工藝階段和膜孔徑等多個維度進行分類。下面是一個系統性的梳理:
一、 按工藝階段和主要目的分類 這是最常用且最實用的分類方式,因為它直接對應生產流程。
1. 上游過濾 主要用于細胞培養前的液體準備,確保進入生物反應器的物料無菌無雜質。
培養基除菌過濾:在培養基進入生物反應器前,使用0.22 μm或0.1 μm的除菌級濾器進行過濾,去除細菌和顆粒物,防止污染。
緩沖液及添加劑除菌過濾:各種補料、pH調節液等也需要進行除菌過濾。
氣體過濾:為生物反應器提供無菌空氣或氧氣,通常使用疏水性濾膜(如PTFE)來過濾進入和排出的氣體,防止污染和氣溶膠逃逸。 ![]()
2. 下游純化過濾 下游工藝復雜,過濾目的多樣,可分為多個子類: A. 澄清過濾 / 深層過濾
目的:在收獲細胞培養液后,第一步就是去除細胞、細胞碎片和大顆粒雜質,為后續層析等精密純化步驟做準備。
技術特點:
深層過濾器:依賴纖維基質(如纖維素、硅藻土)的深度、曲折路徑通過吸附和機械截留來捕獲雜質,載污能力很強。
微濾:使用孔徑稍大(0.1 - 1.0 μm)的微濾膜,主要依靠篩分原理去除顆粒。常與深層過濾聯用,作為精純步驟。 典型應用:單克隆抗體生產中的收獲料液澄清。
B. 除菌過濾
目的:在最終制劑灌裝前,去除液體藥品中的所有微生物(細菌、真菌等),是保證產品無菌的關鍵步驟。這是GMP法規要求的核心步驟。
技術特點:
使用0.22 μm(或更小如0.1 μm) 的除菌級濾膜。
必須進行完整性測試(如起泡點、擴散流、壓力保持測試),以驗證過濾后濾膜的完整性和過濾過程的有效性。
通常采用冗余過濾(一主一備兩個濾器串聯),增加安全性。
典型應用:層析純化后的中間品、最終濃縮液、制劑緩沖液和最終產品的除菌過濾。
C. 病毒去除過濾
目的:專門用于去除或滅活可能存在的病毒,是生物制品(尤其是用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產品)安全性保證的重中之重。
技術特點: 使用納米級孔徑(通常約20 nm) 的濾膜,其孔徑遠小于病毒顆粒(通常50-100 nm)。
基于尺寸排阻的原理,允許目標蛋白分子(如單抗,~10 nm)通過,而截留病毒。
同樣必須進行嚴格的完整性測試來驗證其病毒去除能力。 典型應用:在下游純化工藝中,通常作為一步 dedicated 的病毒清除步驟(例如在層析步驟之后)。
D. 超濾/滲濾
目的:分離和純化基于分子大小,主要用于:
濃縮:去除水分和小分子溶劑,提高目標蛋白的濃度。
緩沖液置換/透析:去除原來的緩沖鹽,置換為新的制劑緩沖液,為最終制劑做準備。
技術特點:
使用超濾膜,其孔徑以分子量截留值表示(如 10 kDa, 30 kDa, 50 kDa)。
目標蛋白的分子量應大于MWCO的2-3倍以確保被有效截留,而鹽和小分子雜質則透過膜被去除。 典型應用:層析峰收集液的濃縮、制劑前的緩沖液置換。 ![]() 二、 按過濾膜孔徑和分離原理分類 ![]()
三、 按過濾系統形式分類 1.切向流過濾:流體方向與膜表面平行,產生剪切力防止膜表面形成濃差極化層或堵塞。適用于高固含量或易堵塞的料液,如超濾/滲濾、細胞收獲。2.死端過濾 / normal flow filtration:流體方向垂直通過濾膜。操作簡單,但易堵塞。適用于較清潔的液體,如除菌過濾、緩沖液過濾。 3.關鍵考量因素:選擇過濾技術和濾器時,必須考慮:
(1)兼容性:濾膜材料(PES, PVDF, Nylon, RC)必須與料液的pH、溶劑、溫度等化學兼容,且對目標蛋白吸附性低。
(3)效率:能否穩定、可靠地截留目標雜質(如細菌、病毒)。 (5)規模:從小試的針頭式濾器到生產線的多平方 meter 的大型不銹鋼套筒濾器。
總結: 生物制藥的過濾是一個精心設計和嚴格控制的體系。從上游的預防污染,到下游的澄清(除雜質)-> 純化(層析)-> 濃縮/換液(超濾)-> 去病毒(病毒過濾)-> 除菌(最終保障),每一步過濾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,共同確保了最終生物藥品的純度、效力和安全性。
|